当前位置:
EOD规模破1800亿,央企国企均分天下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4-02-07 | 185 次浏览 | 分享到:


以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为起点,近两年,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一跃成为环保项目市场上的“香饽饽”。



“通过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发展品质,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产业的增值溢价,EOD模式从项目层面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预算动辄百十亿元级别、地方政府上马意愿强烈,无论环保从业者否主动关注EOD概念,这些特征都足以令其成为无可争议的舆论焦点。



据环保在线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共落地(即开标)63个EOD项目,可检索到金额的有52个,总计1873.47亿元。这些项目单个体量普遍超过20亿元,占比近八成;50亿元及以上项目11个,约占21%。


地区分布上,这些EOD项目来自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西南(重庆、四川)、华中(河南、湖北、湖南)表现尤为突出。


另,2023年,EOD项目中标人选已基本固定在“中字头”央国企及地方国资之间,还出现了多起县级国资包揽大标的情形。


相比之下,即使是作为联合体成员,民营企业也难见踪迹。


两大百亿项目现身

小金额项目异军突起



整体来看,2023年EOD项目预算主要分布在20~30(含20)亿元区间内,占比约35%;其次是50~100(含50)亿元,共9个,占比17%。


巨大体量仍是EOD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这些项目,全部都被国资国企拿下,尤其是当地政府,参与度颇高。


在合作期限方面,EOD项目亦普遍可以维持20-30年左右。


西南、华中市场集中爆发

贡献近半


从地区分布来看,2023年以西南、华中市场表现最为突出。



释放EOD项目金额TOP5省(市、自治区)依次是河北(259.37亿元)、重庆(217.5亿元)、河南(189.9亿元)、四川(150.05亿元)、广东(139.7亿元),占总量约51%。


项目数量上,四川、河南、重庆占据TOP3,分别贡献了7个、6个、5个。



为继续稳妥、有序推进EOD模式落地,2023年年末,四部门联合出台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明确EOD项目实施流程、实施要点及职责分工等,以增强EOD项目谋划和实施能力,明确“在项目层面实现产业发展增值反哺生态环境治理,不依靠政府资金投入即可达到项目资金自平衡”要求。


《实施导则》中有一句话行文不多但分量极重,即要求项目“分析生态环境治理对优势产业的价值提升作用,将价值提升空间较大的优势产业确定为关联产业”,直指当前部分EOD项目最大的症结——生态环境治理对产业开发的赋能不足,部分项目甚至二者之间无甚关系,即生态环境不治理也不影响产业项目实施。案例分析显示,该类项目比重不低。


该现象严重制约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热情。如产业开发项目可独立实施,社会资本为什么要承担生态环境治理这一“负担”?社会资本即使愿意参与组建项目公司,也极不愿意将自身投资利润用以反哺生态环境治理。反哺逻辑差,生态治理统筹实施的“包袱”,而非“红利”,市场测试的结果必然是项目没有吸引力,最后地方国企大概率成为项目直接或间接实施主体。在消耗地方国企资源后,EOD项目又该何去何从?


要改变该现象,就要按照《实施导则》要求,挖掘生态环境治理对优势产业的价值提升作用。该价值提升作用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态环境治理可为产业开发提供必须的产业开发要素,如原料等;二是生态环境治理可提高产业开发的效益,包括提高产品售价、降低产品成本等。按此思路,EOD项目大有可为。盐碱地治理后发展规模化养殖,养殖粪污治理后为盐碱地提供肥力;废弃矿洞整治后开展压缩空气储能,结合规模化光伏+项目,实现光储农牧一体化;等等。


EOD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内容全,对地方而言是系统性工程,堪称投融资项目中的奢侈品。《实施导则》将为EOD项目的规范和成熟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