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GZW召开扩大会议和中央企业专题会议。
会议强调,国资央企要主动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在网络型、产业升级、城市、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布局力度,对承担的“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加快开工建设,做到能开尽开,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瞄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等,抓紧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性、战略性、带动性作用的重大项目,切实增强发展潜力动能。
对此,资深理财师表示,2021年,受缺资金、缺项目等多重因素影响,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2022年,多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明显提高,通过基建发力的投资意愿强烈。
根据财政部《2022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来看,今年1~6月,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1万亿元。共支持超过2.38万个项目,其中在建项目约1.08万个,新建项目约1.3万个。
传统基建托底发力、新基建强后劲的基建投资格局逐渐清晰。基于此背景,作为基建的排头兵,城投公司成为最受益的ZF融资平台。与此同时,依托地方ZF的“城投债”也受到各大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多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基建投资持续发力!
近期,宏观政策针对扩大有效投资密集发力,如国家FG委召开2次会议、发布2份文件,反复明确有效投资对稳经济的关键作用,并从协调机制、前期工作等各方面保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推进实施。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7月全国43个省、市、区(县)合计开工重大项目3876个,投资总额达到23930.5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成为各地密集开工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下半年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甚至社会资本等资金的持续到位,更多重大项目将上马开工,专家预计,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将迎来全年高点。
与此同时,专项债资金投向优化,对基建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据悉,国家FG委等部门近期已批复同意在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设立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在这其中,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25个,带动各方面投资超过1900亿元。
扩大专项债资金使用范围,向基建领域倾斜!
根据财政部报告,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2022年财政部合理扩大了专项债券使用范围,除继续重点用于九大领域外,明确将新能源、新基建领域符合条件的ZF投资项目纳入地方ZF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大惠民生、解民忧等领域投资。CZ部会同国家FG委组织各地补报了一批2022年专项债券项目,指导地方将城市管网建设、水利等重点领域项目作为补报重点。
二、围绕新基建等加大支持力度,研究将具有公益性且有一定收益的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作为支持重点。
三、要求各地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储备,将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作为专项债券支持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对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加大。
除此之外,根据CZ部报告,在专项债的额度分配上,要充分考虑各地财力状况、债务风险水平、项目储备情况等因素,向偿债能力强、项目储备足的地区倾斜。重点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项目。
对专项债券实行穿透式监管,政信更稳了!
在资金使用上,政策要求严格执行专项债券负面清单管理,严禁将债券资金用于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以及非公益性资本支出项目等。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对专项债券项目实行穿透式监测,按月通报预警专项债券支出进度,常态化开展专项债券使用管理情况专项核查,全面压实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管理责任,严格落实专项债券资金处理处罚机制,强化对违规行为的硬性约束,推动专项债券资金依法合规使用。
什么是“穿透式”监管?
穿透式监管主要应用于金融领域,是突破外观形式去发现金融关系的本质,即透过表面形态识别业务实质,通过主体穿透、产品属性穿透以及嵌套层级穿透等,把资金来源、中间环节和最终资金投向连接起来,综合全流程信息来判断金融产品性质,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通过提高监管有效性实现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的平衡。
地方ZF专项债券是财政进行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监管部门采取穿透式监管不仅能识别地方ZF专项债券的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更能确保其投向和管理使用情况符合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
综上,国家进一步加大基建投资、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是有效抵御国内疫情和国际复杂环境冲击实现稳经济、稳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选项。在基建各项政策利好下,城投债市场势必会面临新一轮“资产荒”,对于投资者而言,山东等优质地区的城投标的,且买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