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无疑是最大的焦点之一,不仅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成为C位热词,引起广泛关注。
新质生产力政策脉络梳理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新质生产力领域: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都会是 2024 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
同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在此次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并就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出明确指引,要求“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023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比2023年科技任务的措辞“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着重提出“科技创新引领”,并且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并且新质生产力重点强调于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2、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发展;3、以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4、量子等新赛道。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总书记当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随后,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省经济工作会议中,“打造或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都是任务重点。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新质生产力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新质生产力突出特征
新质生产力系统具有具有突出的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人本内蕴特性。
1、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驱动特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迭代升级与突破,科技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主导作用将愈发突出。只有颠覆性、突破性、引领性科学技术的发明、突破、扩散和使用,才能使生产力的能级出现裂变式的提升。
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攻克和使用,将加速驱动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人类社会大跨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特征的具体实现,需要借助最新科技成果运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底层逻辑是人类知识累积并裂变式爆发的结果,并且伴随知识创造驱动的科技创新周期的日益缩短,以知识创造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的变革性力量将加速壮大并逐步成为主导性生产力,人类社会也将进入智能化乃至全面深度智能化时代。
2、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低碳型特性。过去生产力的范式是指改造自然的能力,将大自然作为人类无节制索取的对象,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导致人类赖于生产生活的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趋于极限,这种生产力不可持续。
新质生产力基于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新生产力观,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展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是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能力,是一种保护性的生产力,这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突破性超越,也是生产力理论的新拓展。
新质生产力将绿色低碳理念、技术、标准、管理等贯穿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始终,以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绿色化水平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3、新质生产力具有开放融合特性。生产力发展历程与全球开放水平提升是高度吻合、高度同步的,并且伴随世界交流交融深度、广度、强度等的不断深化拓展,生产力传导延伸的场域得以拓宽,生产力演变迭代的周期得以缩短。
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超越了传统地理空间范畴的场域维度,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地深海深空等现代技术以及各类新型基础设施,在天、地、空、网等立体链接的开放场域快速拓展延伸、融合跃迁,特别是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本身就孕育于生产过程和人类社会活动之中,具有快速传播、极速反馈、有机融合的天然属性。
4、新质生产力具有人本内蕴特性。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生产力演进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功能在于实现更具质量的发展,强调发展的质量导向,而衡量质量的关键标准在于是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与外延日趋丰富,涵盖物质文明层面、精神文明层面、生态文明层面、个体价值实现层面、社会治理参与层面等。
因此,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导向必然内含人本内蕴属性,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人,而不是少部分人,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内在质量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资源和技术能力的提升上,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新质生产力突出的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开放融合、人本内蕴四个主要特性,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共同构筑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鲜明标识。
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分析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新形态,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通过新型劳动工具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的过程。
1、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劳动力,其技能、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等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同生产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技能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差异。
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新型劳动者代表现代劳动力的转变,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通常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
他们不仅掌握传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具备跨界融合的综合能力。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主体。
培养壮大能够持续创造和熟练操作新型劳动工具、拓展和创造新型劳动对象、使用和维护新型基础设施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2、新型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人们加工、改造或服务的对象,既包括实体性劳动对象,也包括非实体性劳动对象。实体性劳动对象通常指原材料、零部件等,非实体性劳动对象则包括数据、知识或者某种服务等。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和信息可以被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利用,从而催生成为新型劳动对象。
海量的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丰富“原料”,并驱动新的生产技术发展。
运用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可动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精准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伴随科技革命的深入演进,以数据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劳动对象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的形成和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和壮大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新型劳动对象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新型劳动对象的变化又推动新型劳动工具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新型劳动对象的运用也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
3、新型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指示器”,不同历史时期的新型劳动工具,是反映该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创新和应用直接推动当时生产力的快速提升。
因此,新型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其创新和应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机器人、物联网、自动化制造设备等新型劳动工具迭代涌现,这些新型劳动工具的创新使用必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的类型和功能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新型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
作为体现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等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其作用力的强弱、辐射范围的大小、力量传递速度的快慢等,都需要新型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
新型基础设施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是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高速网络、大数据中心、智能物流系统等。
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的基石,将为新型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工作环境,为新型劳动对象的生成和新型劳动工具的应用提供必要条件,进而支撑新质生产力的跃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一、制度优势,有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的制度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具有很好的契合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在新技术领域组织突破、并形成对新技术需求的统一市场,这一优势一旦得到最大限度释放,将会极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市场优势,有利于容纳大量创新。中国人口众多、产业丰富,具有极大的市场容量,因此可以容纳大量创新型企业。
三、产业配套优势,有利于形成新型产业集群。新质生产力的承载对象一定是新型的产业集群,中国已有的多产业门类基础,在配套新质生产力时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产业互联网等工具,可以大大加快产业集群的组建速度、提高产业集群质量、扩大产业集群规模。
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一、重视理论研究。新质生产力作为全新的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全国各界应该针对各个新质生产力领域,开展具体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体系建设。支撑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的新型基础设施、新的基础制度体系,我国已经开展的新基建在硬件基础设施上有了大量投入,但在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体系建设上还需要加强,加快构建数字信用、数据资产管理、数字货币应用等制度体系。
第三、鼓励新质生产关系创新。新质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而建立的生产关系,其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全新的组织模式。在政府加强对要素市场监管能力基础上,对各要素市场鼓励市场主体创新生产关系,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加快产业互联网等组织模式创新。新质生产力既包括新产业,也包括老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大量的老产业而言,通过产业互联网完成数字化转型,会是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而新产业在布局初期,要通过组建产业互联网来增强全球竞争力、提升产业价值。
第五、重视人才培养。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培养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各方面人才非常重要。建议人才培养尽量以产业生态为单位,采用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数字技术手段,不拘一格培养出足够的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