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几年债券市场的大起大落也淘汰了不少高风险的债券品类,唯有城投债一直保持着近30年无一利实质性违约的兑付神话。
金神不破的城投债凭借超高的安全性和优异的收益独占债市鳌头;各大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更是加大了城投债持仓比例......
不管是私募基金、信托还是资管各通道发行的标债项目也是骤减,最近大家应该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迫,手上有资金,但,买不到城投债了,尤其是买不到收益高的城投债了。

8月10日发行的23津城建SCP049,票面利率5.6%,8月14日发行的23津城建SCP050,票面直接突破5%到4.5%,同时伴随43倍的投标;8月16日发行的23津城建SCP051,打开下限后70倍投标,最终票面利率3.5%。
10天不到,发行人融资成本降幅超过200BP!大部分投资者都在陪跑,根本抢不到量。都说股市疯牛起来谁都挡不住(尽管股票上一轮疯牛已经是很遥远的往事),债券市场疯起来也是没有下限的。
私募基金方面:5月1日私募新规正式实施,针对城投债基金实现了全方面的严监管正常,投资端口限制了债券的投资集中度,明确单只债券持有比例不超过25%(也就是说一只基金得持仓4只及以上的不同债券)投资人端口,限制了标债基金个人投资者的数量,要求自然人不超过产品规模的50%(合格投资人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引导机构资金参与投资)。

信托方面:6月1日起实施银保监会签发的《信托三分类新规》,将信托划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对信托公司的信托业务进行了管理并提出了转型要求,引导传统非标信托转型为标债信托,各头部信托开始压缩非标信托规模,金谷更是暂停了单债信托通道,川渝、江苏等多个区域目前更是没有在募的标债信托项目。

然后来说下资管,随着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今年2023年资管进入了严监管时期,市场上的资管项目一直处于稀缺状态,而且资管管理人更是随时面临合规风控检查,资管项目一度陷入了没项目可买的尴尬困境。
银行理财中债券持仓过半为城投债
根据DM数据库披露的银行理财机构前十大持仓债券显示,2022年末,银行理财前十大持仓债券总额合计1.34万亿元,其中信用债持仓0.88万亿元,占比65.67%,银行理财明显更偏好信用债。分债券类别来看,持仓占比最大的债券品种为商业银行次级债,占比21.39%;其次为政策银行债、私募债、同业存单、中期票据,占比分别为16.27%、14.51%、11.12%和10.02%。信用债分主体类别来看,城投债、产业债、金融债各各占了46%、13%和41%,产业债占比较低。

金融机构的城投债持仓规模不断攀升
从winds公布的公募基金前十大持仓数据来看,公募基金前十持仓中城投债占信用债的市值比例自 2020年开始呈上升趋势,由2019年的 30%左右提升至2023年第一季度的 46.0%。公募基金2022年城投债持仓规模为1000亿元左右,今年以来持仓规模不断攀升。2023年第一季度,公募基金城投债持仓规模达到了1452亿元。

多种机构资金涌入城投债市场
去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宽信用”货币政策多次下调存款利率,导致定期存续利率倒挂由此产生的信用利差下,收益稳健且表现优于同期理财的城投债被机构资金锁定,而机构资金的体量更是满足了城投债快速融资需求。今年包括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多股大额资金涌入债市,被筛选过一轮的城投债,留给市场的项目就更少。
反观需求端,城投企业对于资金的兴趣却并没有那么足。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要求城投企业压降融资成本,部分地市的融资成本上限从原来的8%压缩到如今的6%,更有甚者要求将综合成本降低到4%以下,中长期债务资金的占比要达到90%以上。融资成本下行,直接导致了高票息城投债大幅减少。
另一方面,城投企业发债的口径也有所收紧。中央层面强调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监管部门再次约束结构化债券的发行,甚至坊间一度有传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于50亿的区县市级平台不能新增公司债发行。虽然这则传言后续被证伪,但城投企业发债口径的收紧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城投企业资金需求有周期,但是机构资金的投资供给却没有,优质城投债遭哄抢,似乎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